2024年6月16日下午,由点点手机版app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四十五期“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在文学院二楼中厅会议室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刘石教授,讲座由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教授主持,点点手机版app文学院范俊军教授、陈广恩教授、朱巧云教授、张振谦教授、蔡亚平教授、彭志峰老师、艺术学院杨庆副教授等近六十名师生共同倾听了学术讲座。
刘石教授主讲
程国赋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书仪”展开。书仪指的是书信的体式礼仪等。讲座伊始,刘石教授就谢国桢《题王国维先生书扇面绝笔书遗迹》以及戴绥之先生致启功先生信提出问题:王国维为何将所书扇面上的“兄”改为“弟”?戴绥之作为启功的老师和长辈,为何在信件中以“同研”“侍生”自称,并使用表尊重的提行另起以及平阙格式?接着,刘教授结合具体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了书仪的结构、行款、称谓等问题。结构包括称谓及提称语、启禀语、颂词、本事、结语、主语、署押及谦敬语、日期等;行款包括授收人名款位置、平阙、谦侧小书;称谓包括敬语、谦称,以及一些艺术性称谓。刘教授指出,近代以来,人们的书仪意识已经逐渐消退,而且一些语词含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例如“足下”一词,至少宋代以前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交往,后来却演化为上对下的称呼。刘教授引用刘宗汉先生的看法,认为现今应遵循清以降的书仪。最后,刘教授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指出开头所展示的两则文献之所以费解,在于尊长写信时多出于礼节将晚辈抬高一辈,以及部分书仪称谓的施用对象发生转变导致的。
在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刘石教授详细解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程国赋教授最后作点评时指出,书仪这一话题很有意义、有价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刘石教授从书仪的角度考察传统文化,研究视角独特。在研究方法上,刘教授对很多书信的解读十分细致,不仅对于我们做学问提供很多启发,而且对于我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多有益的启迪。这次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