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回顾|朝戈金:信息技术与人文学术

发布时间:2024-12-06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2024年12月1日下午,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五十六期在第二文科楼404会议室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讲座由邱婧教授主持。讲座主题为“信息技术与人文学术”,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图片

朝戈金研究员首先提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与影响,他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几个阶段的关键节点分别是语言、文字、印刷的诞生以及因特网的出现。他也提到声音文本与书写文本的差异及其对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此后,他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口头传承的重要性与现状。

他指出,声音文本与书写文本的差异性逐渐被认识。声音文本主要通过声音的形式进行表达,可以是语音、音频、对话等形式,依赖于听觉感知传递信息,更加直观和生动地传递情感共鸣,而书写文本主要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如文字、符号、图像等,依赖于视觉感知传递和理解信息。

当前,口头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字、印刷、因特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迭代与进步。从文字出现开始,交流被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与对应的编码系统,需要载体和复杂的制作过程。印刷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书籍等出版物得以进一步普及,从而调动了更为广泛的人群参与到信息的接收与传递过程。而因特网的发展将信息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但也带来了沟通环节的增加和直接性的缺失等问题。

展望未来,朝戈金研究员提出,学科交叉是促进学科进步的有效策略,传统的二级学科分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因此他激励在座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要放宽阅读谱系,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关注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互动。如今,新兴网络文学的生产与影视转化机制体现了口头机制与书写机制的融合,以及商业性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带来全新的文学生产互动机制。

图片

在现场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向朝戈金研究员请教了口头话语与书写文本、网络新形式文学影视、人文社科精神丰富性等多个问题。朝戈金研究员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并指出,人文社科教育应当对现代社会人类的日常生活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我们应当着眼于当下,进而深入探索各学科交叉中的智慧,并作用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Baidu
taptap亚洲点点app